一、武夷山茶产业情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侧,土地面积2798平方公里,人口24.7万。茶叶产业是福建省武夷山市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市茶园面积14.8万亩,茶叶总产量19200吨,茶叶总产值21.12亿元。
武夷山市茶叶主产区分布在武夷、星村、兴田、洋庄等14个乡(镇)、街道、农(茶)场。目前,全市茶园引种有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以及几十个优良茶树珍稀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9%,其中无性系良种率约90%。大部分品种为适制乌龙茶品种,少部分为适制红、绿茶品种。武夷山市在福建省茶业优势区域划分中被划归为多茶类区,并被农业部列为“三绿工程有机茶示范基地”。
九曲溪
武夷岩茶正岩核心产区--慧苑坑
武夷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乌龙茶和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茶文化在国际茶业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63。2019年11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近年来,武夷山市依托茶叶产业发展,开展各种茶赛(事)活动,积极培育有武夷山特色的茶文化,并结合茶旅游进行整合营销,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二、智荟茶旅游学线路
线路节点:茶智荟工作室(起点)——游览武夷山风景区——乘坐竹筏漂流九曲溪——走进正岩核心产区“三坑两涧”——走进世界红茶发源地桐木关——游览万里茶路起点下梅古民居——学习体验手工制茶——学习体验建盏工艺——观赏“印象大红袍”剧场演出(终点)
(一)地图
(二)主要景点
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山集道、佛、儒教于一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秦汉以来,为历代朝廷所推崇,唐朝时被朝廷册封为天下名山大川。李商隐、范仲淹、朱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等名家都在武夷山留下了墨宝。武夷山现有摩崖石刻500多方,以及“道南理窟”、“朱子理学”、“架壑船棺” 等人文景观。
武夷山名胜风景区主要景点有:大王峰、玉女峰、天游峰、大红袍、水帘洞、一线天、虎啸岩、武夷宫和九曲溪竹筏漂流。
1.天游峰
天游峰
天游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海拔408.8米,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2.九曲竹筏漂流
九曲溪
竹筏漂流,是福建武夷山旅游最具特色之处,素有到武夷山“不坐竹排(竹筏),等于白来”之说。武夷山九曲溪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全长约9.5公里,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冈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莹,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
游人乘坐宽约两米、长约九米的仿古竹筏,经九曲溪随波逐流而下,溪面忽而平缓似池,忽而湍急如潮,竹筏随之或珊珊而行,或疯癫舞蹈,您随之亦然。在这九曲溪的蜿蜒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缠绵,在溪水的清澈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灵纯洁,在溪旁的风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妙曼。
3.漫步“岩骨花香”漫游道、观赏母树大红袍
“岩骨花香漫游道”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北部,气候温和,冬暖夏凉,一年四季皆可游览。漫游道从水帘洞沿天车架、慧苑坑、流香涧至大红袍,全长约5公里,一路空气优良、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沿途不仅可以观赏历史悠久的古崖居遗构、千年古刹慧苑寺;还可以看到古人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成的“盆栽式”茶园,更可目睹武夷岩茶之王--“大红袍”母树的风姿,亲身体验武夷岩茶独特的生长地理环境,品味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并感受仙山野趣的快乐。
“岩骨花香”漫游道--大红袍
“岩骨花香”漫游道--章堂涧
4.母树大红袍
母树大红袍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武夷山核心景区“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共有四棵六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茶树品种鉴别
5.户外茶席
室外茶席
“茶席”是泡茶、品茶时营造出的一个优雅、清净的空间。茶席之美,是视觉和心灵的碰撞;不但要体现出诗意美、画面美,让人悦目赏心,神驰物外;还要令品茶人获得味觉、视觉、嗅觉,物质与精神,心灵与感官的全面满足。茶席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可以传统,也可以时尚,它随着人们的创造而变得更加赏心悦目。
漫步在武夷山景区,欣赏着碧水丹山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我们可以拿出自己心爱的茶具,换上美丽的茶服,煮上一壶山泉水;在小溪边、茶园旁,或大树下、竹林中,布一场随心的茶席,来一场户外茶会;泡上一杯大红袍,细细品味着“岩韵”,用心感受“岩骨花香”的气息……
6.武夷岩茶正岩产区
武夷山碧水丹山,飞翠流霞,峰峦竞秀,溪涧争流。山中峰、岩皆由沙砾石层叠而成,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后,沙砾泥壤散布在岩趾峰间、山坑、水涧。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阳光散射,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所以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都产茶,无峰不长茶”。
武夷岩茶正岩核心产区
核心茶产区“三坑两涧”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由于这些地域内岩谷陡崖,遮阴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气温年变差和日差较小,形成了独特的小山场,日光直射时间短,漫射时间较长,有利于茶树内在物质的形成。这些局部的小山场环境、气候各不相同,而且又无法复制和替代,因此也就形成了局部的独特山场气息。
7.桐木关
桐木关,是武夷山脉断裂垭口,海拔高度1100米。闽赣古道贯穿其间(现为公路),系古代交通与军事要地,曾筑垣而驻戍卒,以坚防守,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关内生态良好,拥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等美誉。
桐木关
桐木村是"正山小种发源地"。桐木关地势高峻,冬暖夏凉,年均气温摄氏18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且土质肥沃.加上几百年来群众培育适宜当地生长的小叶种茶树有性群体,正山小种红茶便有了得天独厚的鲜叶原料,也使芽叶具有了特殊的持嫩性。“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武夷山桐木也被称之为“世界红茶发源地。”。
8.下梅古民居
下梅古民居,是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组成部分,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十二公里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下梅古民居
下梅现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宅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等古建筑。
9.《印象大红袍》演出
《印象大红袍》是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领衔导演,以双世遗产地—武夷山为背景,以武夷山茶文化为主题的山水实景演出。
作为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组将十五块电影银幕融入自然山水之中,组成“矩阵式”超宽实景电影场面,现场效果如梦似幻,使观者真切地感受“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体验。并采用全球首创三百六十度旋转的观众席,观众席五分钟内即可完成一周旋转,舞台视觉总长度达一万两千米。长达七十分钟的演出,在完全开放的“山水”间进行,堪称世界上第一座“山水环景剧场”。
10.茶智荟工作室
茶旅的起点,活动内容包括茶专业知识和茶文化的理论教学,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品饮实践。
学习体验“宋代点茶”。宋代点茶,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通过抹茶粉和建盏等器皿,体验和感受宋代点茶文化,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11.手工制茶体验中心
带领游学者参观制茶车间,通过亲身体验做青、炒青、揉捻等工艺的方法和步骤,了解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
手工制茶体验--摇青
12.建盏研究所
学习体验建盏文化。建盏又名天目瓷,是黑瓷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阳市),因此称为建盏,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建盏
建盏的传统制作技艺,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建窑建盏”的制坯成型,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双手将泥拉成器坯,要成足在胸,一气呵成。灵活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
(三)住宿
智荟茶旅线路合作酒店及民宿数量有3家,接待能力不低于30人/天,人均住宿费用180元/天。酒店及民宿位于度假区内,周边环境优美,配套设施成熟完善。
(四)餐饮
以当地农家乐为主,以当地特色饭店为辅,游客可以品尝到稻花鱼、冬笋、芙蓉花汤、菇汤、红眼睛鱼、老鸭汤、麻滋果、猫爪菇、田螺、土豆饼、文公菜、小溪鱼、芋头等武夷山特色美食。
(五)购物
武夷山旅游购物市场主要集中在武夷宫宋街、星村竹筏码头、三姑旅游度假区和武夷山市区这四大块地方,游客可购买当地特产和纪念品。
(六)交通
武夷山交通便利,一般选择飞机、动车、汽车或者自驾四种方式。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有高铁或者火车可以到达武夷山,因高铁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建议首选高铁。
游客来武夷山可通过以下途径到达:
1.铁路到达
(1)武夷山北站
乘坐7路、9路公交车,发车时间07:00-22:30,车费3元。 在“紫阳古城”站下车,向公交车站背后方向步行约500米到达报道点――“爱习茶智荟工作室”。
武夷山北站直接打的士出租车或者“滴滴打车”到报到点,滴滴打车约40元。
(2)武夷山站
乘坐2路公交车至“东宝酒店”站下车,穿马路行至对面站台转乘6路、9路公交车,车费3元。在“紫阳古城”站下车,向公交车站背后方向步行约500米到达报道点――“爱习茶智荟工作室”。
武夷山站直接打的士出租车或者“滴滴打车”到报到点,滴滴打车约30元。
(3)南平市站
乘坐K1公交车,发车时间07:00-22:30,车费10元,坐到三姑度假区“太阳城”站下车。 然后打的直接到报到点,滴滴打车约7元。
南平市站直接打的士出租车或者“滴滴打车”到报到点,滴滴打车约90元。
2.飞机到达:武夷山机场
步行到机场大门马路对面的公交站台,乘坐公交 6路、7路、9路公交车,发车时间07:00-22:30,车费2元,到“紫阳古城”站下车,向公交车站背后方向步行约500米到达报道点――“爱习茶智荟工作室”。
武夷山机场直接打的士出租车或者“滴滴打车”到报到点,滴滴打车约25元。
3.公路到达:武夷山汽车站
乘坐6路公交车,发车时间07:00-22:30,车费3元。 在“紫阳古城”站下车,向公交车站背后方向步行约500米到达报道点――“爱习茶智荟工作室”。
武夷山汽车站直接打的士出租车或者“滴滴打车”到报到点,滴滴打车约40元。
(七)气候
武夷山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春季常有“春寒”发生;夏季高温多雷雨,间有台风影响;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有时因气温高而出现“秋老虎”天气;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冬季和早春不太冷,气温多数在0℃以上,降雪次数极少,寒害少。市区平均气温18.3℃。
武夷山茶区处于北纬27°43′,东经118°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生长期年平均263天,无霜期年平均270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至6月,6月最多。山间常年云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日照较短,既无风害,更无冻害。这样的生态环境,是最适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八)特色民俗
1.喊山与开山
喊山与开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园内举行的一种仪式,每年于惊蛰日由知县主持祭祀活动,在规定的程序中,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祈求神灵保佑武夷岩茶丰收、甘醇,是为“喊山”。“开山”一般定于立夏前三日之内,茶农们赶早在制茶祖师杨太白塑像前静默行祭。早餐后由专人带至休茶地,分散采茶,待太阳升起、露水初收之后,带山人向采茶工们分民烟卷,表示可相互对话,开山仪式才正式结束。喊山与开山是武夷山茶农特有的习俗。
2.喝茶俗
武夷山的喝茶风俗很多,这里仅介绍一下吴屯妇女喝茶俗。这里的妇女喝茶俗与其他地区的饮茶风格大不一样,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饮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热水瓶,也不用当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饭碗。用的茶叶也不很讲究,当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壶放在灶门炉前文火煨开。这里的喝茶习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设宴喝茶由村里农家妇女轮流做东,当天“茶宴”少不了邀请进村来的女宾客入席。做东者都想借此机会表现自己的手艺和盛情,拿出自己所有的好菜摆上茶宴,让姐妹们品尝。银根紧缩的日子,她们也会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亲手制作小菜,如雪里蕻、豆腐卤、豆渣饼、腌辣椒、南瓜干、咸笋干、沙炒黄豆、花生等。如今,“茶宴”则丰富了起来。“茶宴”上农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且边喝边聊,谈趣风生。“喝茶”不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还起到了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发挥着“妇委会”的调解功能。吴屯红园、上村、大际、小际一带,这种农家妇女的喝茶习俗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武夷山风景区--天游峰
3.蜡烛会
蜡烛会和柴头会是武夷山的二大民间集会。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号藻光,吴屯翁屯人,河西节度使翁承钦之子,出生于唐武宗会昌甲子年(844年),性格孤僻。十岁出家,《古佛全传》载其“夏则褚夜衣而生,冬则扣冰而洁”。故又称“扣冰老佛”。城关有一条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过的地方。古佛的师父雪峰禅师说:“子冀日必为王者师,历游四方,求净僻处,以成定慧。”藻光出家后历尽艰辛,致力佛法研究,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相传古佛十分灵验。有一次黄河决口,饿殍遍野,河堤无法修好,翁辟支古佛在崇安修寄水斋,黄河河堤才治理完成。又有一年,福州荔枝红时,遇大虫灾,人们来祈求老佛。老佛给铁牌一面,铁牌一到福州,大雨倾盆,给荔枝洗了一个澡,虫灭了,荔枝得到空前丰收。又有一年江西大旱,闻辟支老佛灵验,江西百姓特来祈雨,老佛又给铁牌一面,果然江西人回去后,雨真的落到那里,旱灾顿解。因此古佛被宋朝皇帝封为“灵感法威慈济普照大师”。武夷山的善男信女对他悼念尤殷,特在吴屯建有父母庵一座,将他的肉身遗像供奉在那里。每到会期万众秉烛迎奉,这就是蜡烛会的由来。千百年来,蜡烛会规模盛大,各地都有奉辟支古佛,以攘瘟疫,以消天灾。吴屯会期是农历二月初一,黎口为二月初六,岚谷为二月十三(后改二月十一)、大浑为二月十五,城关为二月二十一,几乎整个二月份都被蜡烛会所笼罩。在各地的蜡烛会中,以城关最为隆重。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就有“议会”,十六日迎奉城关光化寺的老佛塑像,称为“佛过街”。二十日派十多个彪形大汉,在凌晨前到吴屯小寺接老佛肉身像。接佛时,这些大汉抬着古佛,急跑抬入城关,路上绝对不能休息停留,称为“赛佛”。老佛接到城关后,家家户户选一对最好的蜡烛送庵,庵中灯烛辉煌,一对对蜡烛从佛像前的香案桌一直点燃到大门口。二月二十一日,虔诚的善男信女会集城内,整个城关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午后,蜡烛会正式开始,先是迎佛,人们抬着老佛,前头由两把大号开道,紧跟各类迎牌,以戏文为内容扮装的三十六台“仙仔”,穿插在行列中间,使人仿佛是在剧院里看戏:《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在娓娓细语;《三国志》中的关云长在秉烛夜读;《岳飞传》中岳飞跪着在受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迎佛行列中相隔一段就配有闹鼓、仙幡、唢呐等各组乐器,时而一阵闹鼓像万马奔腾,咚咚作响;时而一阵阵管弦细乐,幽闲清新;时而一阵阵唢呐婉转响亮。整个城关,沉浸在欢闹的乐曲声中和神话的境界里。到了晚上,几十成百架的“烛桥”(烛高数尺,插在架上的叫“烛桥”)、“烛轮”(以方筐逐层点燃的叫“烛轮”)、“烛亭”(亭子式的叫“烛亭”)沿街游行,烛光冲天,有如火龙,颇为壮观。沿街居民,燃放鞭炮,献烛礼拜、祝愿,迎佛盛况可谓空前。烛会从唐至今,年年相传。随着武夷山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武夷山人民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成为这里的物质商品交流盛会。城乡居民交流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春耕农具、家用电器等等,实际上是农事生产的一次动员盛会。
4.柴头会
《武夷山志》载:“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坊售之,故得名。”
柴头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51年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太平军的影响下,武夷山(当时的崇安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四乡农民纷纷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奴役压迫。县衙门官吏见势头不妙,便加紧对农民进城买卖的检查,下令不准农民携带凶器、铁器之类的东西进城。凡进城者,只允许挑柴木,携带竹、木家具等农副产品。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1866年,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担等冲进县衙门,迫使县官下令免除农民的“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并立即张榜公布,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这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这一天在城关举行盛会,名为“柴头会”。 柴头会沿袭至今,已成为福建省民间的较大盛会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柴头会一年比一年热闹。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及闽赣边界地区的集体、个体工商户都纷纷到此参加交易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