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体验

夏季避暑茶旅线路:湖北宜昌-三峡茶谷生态观光旅游线路

日期:2020-05-19 10:18:00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夷陵区得名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是2001年撤销原宜昌县而设立的市辖新区,维持了“亦县亦区”的县级体制。全区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是宜昌市13个县市区中人口最多,版图最大的县市区。

  近十年,夷陵区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桔都茶乡”的战略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全区上下各级共同努力下,茶产业成长为夷陵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成为西部山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夷陵区先后荣获“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首批2016年度全国茶香之旅特色路线”、“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被划为全国茶叶优势产业区域、湖北省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域,被国家农业部纳入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

  一、文化历史悠久厚重

  夷陵区种茶历史起于盛唐,距今约1770年,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之”。称赞夷陵为“春秋楚国西边境,陆羽茶经第一州”。

  二、自然环境独一无二

  夷陵区地处长江中上游交汇处,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全区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季,低山终年河雾笼罩,高山四季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2.0-17.1℃,无霜期241-318d,年降水量1100-1300mm,茶区土壤以花岗岩风化的酸性黄壤、黄棕壤为主,土质深厚、疏松、肥沃,是优质绿茶的理想产地。 

三峡大坝---截断巫山云雨 

大坝

  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9年,全区茶叶面积22.3万亩,总产量2.93万吨,产值13.65亿元,综合实力排名位居湖北省前列。全区茶产业覆盖11个乡镇、145个村,建成4个茶叶专业化乡镇,42个茶叶专业村,涉茶农户3.5万户、10万人。结合地势条件,形成了以宜大线、雾下线、赵沙线为“三线”,以低山区、半高山区、高山区为“三级”的“三线三级”特色产茶区域,建成了宜大路沿线百里高效茶叶走廊。

  四、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夷陵区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278家,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2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5家、市级17家,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个,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个,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2个。中南地区最大的名优茶集散地三峡国际旅游茶城2017年茶叶年交易量达6.2万吨、交易额45.6亿元。

  五、品牌打造成效显著

  夷陵区现有“萧氏毛尖”、“邓村绿茶”、“峡州碧峰”、“龙峡”、“秀水天香”等多个名牌产品。其中,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有19个,获得有机茶认证的有4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9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萧氏茗茶”和“邓村绿茶”为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 

萧氏茶博馆

萧氏茶坊航拍 

萧氏茶业集团“无人工厂”

许家冲村

邓村绿茶集团在邓村基地

  六、科技创新逐渐提升

  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茶叶综合试验站、湖北首个茶叶原始工作站均落户夷陵区,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2008年,夷陵区首创的茶叶“鲜叶清洗加工工艺”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2009年选育的“鄂茶9号”被认定为省级茶树良种。

  “十三五”期间,夷陵区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产业向“提升绿茶、振兴红茶”转型升级,构建绿色、高效、富民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力争2020年,实现茶叶产业产值15亿元,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